近日,bt365.me常委会对全市高标准节水条件下农牧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鄂尔多斯地处干旱缺水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17.2毫米,年蒸发量约2200毫米。全市水资源总量28.47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1.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2.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12.54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亿立方米),黄河干流初始水权7亿立方米。2016年度全市水资源公报用水总量为15.658亿立方米,其中农牧业用水11.4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72.8%。按照200万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24 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3;按照610万亩耕地资源计算,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467立方米,约为全国水平的1/3,属中度资源性缺水地区。
(二)节水灌溉情况。截止2016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25.18万亩,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39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75.2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52.42%,其中:喷灌138.86万亩、微灌70.91万亩、低压管灌65.51万亩。
(三)农牧业产业发展情况。在第一产业方面,鄂尔多斯市现有耕地面积618万亩。近年来,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6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左右。201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655.7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77.84万亩,经济作物115.17万亩,饲草料及其他作物162.73万亩。粮、经、饲结构为58:17:25。粮食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277.5万亩,瓜果蔬菜播种面积34.09万亩,玉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畜牧业方面,近年来全市牲畜存栏稳定在1200万头只以上。2016年牲畜头数达1259万头只。其中,大畜存栏39.7万头,生猪存栏104.1万口,羊存栏1115万只,羊存栏占牲畜存栏总数的88%以上,牛存栏占牲畜存栏总数的3%左右。肉、乳、绒、毛总产量分别为17.5万吨、18万吨、2130吨、1.17万吨。绒产业中,优质羊绒约300吨左右,占绒产量的14.1%。
在农牧业第二产业方面,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5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2家、市级23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187家,总资产38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99.1亿元,完成增加值136.3亿元,实现利润48.4亿元,带动农牧户14.63万户。全市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5020家(国家级示范社20家、自治区级示范社44家、市级示范社20家),入社农牧户6.4万户,成员总数达17万人,注册资本209.3亿元,辐射带动农牧户74539户。全市培育生态型家庭农牧场4000余户、专业大户2760户。同时,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大型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2处。
在农牧业第三产业方面,全市现有以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为主的精品旅游示范点350个,以休闲采摘、赏花品果等为主的休闲现代农业园105处,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农牧户1.3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休闲农牧业得到收入1250元,占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约为8%左右。
在农牧业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方面,通过近年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产业发展格局。即在沿黄河、无定河流域经济带,主要发展肉羊、肉牛、乳业、家禽獭兔养殖和瓜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在西部牧区,积极发展以绒山羊、细毛羊、饲草料产业为重点的生态效益型现代草原畜牧业;在城郊核心区,积极发展以休闲度假、赏花品果、采摘娱乐为主的休闲农牧业。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我市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摆在了突出位置。“十二五”以来,我市依托国家及自治区的多个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采用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措施,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先后实施了2010-2013年度自治区“四个千万亩”饲草地项目、2011-2015年度牧区节水示范项目、2011-2013年度中央财政第三批重点县项目、2012-2014年度中央财政第四批重点县项目、2010-2015年度二期水权转换项目、2011-2016年度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2014-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县项目、2016-2018年度土地出让金项目以及西北节水增效项目。
(二)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16年以来,全市种植业抓住国家玉米收储政策调整契机,大力推进玉米“粮改饲”,共调减压缩商品玉米53万亩,调减下的面积因地制宜增加了青贮玉米23万亩、优质牧草10万亩、瓜果蔬菜5万亩、马铃薯及杂粮杂豆等15万亩。养殖业积极实施“稳羊增牛”发展战略,全面启动肉羊育种工程,大力培育优质绒山羊、肉牛等产业,建成肉羊核心育种场1处、配种站25处、育种专业户25户、选育阿尔巴斯白绒山羊20万只、引进优质肉牛2028头。通过一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探,种植业在结构上更加优化,畜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提质增效型积极转变,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分工格局已见雏形。
(三)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提升。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撬动,有效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利益联结比例由2010年的25%提高到目前的42%;品牌化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培育农牧业产业化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49个,市级知名商标119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1个,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品牌经济占农牧业经济比重由2010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0%。
(四)做好土地流转,农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贯彻落实《鄂尔多斯市引导农村牧区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鼓励农牧民因地制宜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草牧场向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耕地和草原流转总面积达到175万亩和700万亩。建成现代农牧业节水基地318万亩,其中:在沿黄河、无定河流域建成土地集约经营基地279万亩,建成设施农业基地6万亩;在沿河农区建成肉羊、肉牛、生猪规模化养殖园区192个、养殖大户763个,发展现代渔业园区3万亩;在西部牧区建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1170户,配套饲草料基地30万亩。
(五)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成37个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组建了农牧业科技服务专项工作组,初步形成以良种繁育、绿色防控、高效节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的农牧业技术体系,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41%提高到目前的53%.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用水比例大、效率低,且灌溉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目前,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2.8%,高于全国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业用水比重偏大、用水效率偏低双重叠加,直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土地流转经营机制还不够完善,规模经营程度偏低,制约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前提,但是,鄂尔多斯市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目前全市大部分土地仍然由农户分散经营,工程难以统一摆布,作物种类和布局难以统筹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提高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成本。农牧民生产效益不高,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三)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工程管护运行水平有待提高。农田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但目前“重建设、轻管护”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的产权归属、管护责任、管护主体仍然不够明确,部分旗区水利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求,导致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农牧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在内部结构上,种植业以玉米为主的“一粮独大”和畜牧业“一羊独大”的格局明显,优质饲草种植规模不大,不能满足为养而种需求。在品质结构上,农畜产品优质比率低,名优特产品不足,特别是优质羊绒产量偏低。
(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牧民增收作用有限;大多数农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0%,与发达地区的80%相比仍有差距;农畜产品品牌杂乱,缺乏叫得响、竞争力强的品牌,品牌整合力度不够;优质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卖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六)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监管能力不足,队伍不强;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追溯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标准,农畜产品安全可追溯的种类少。
(七)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基层科技服务站建设缓慢,基层农技推广改革滞后;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推进力度不够,科技服务不能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服务三农三牧“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加强组织领导,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类节水灌溉规划,合理确定工程布局,加快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制定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意见和相关管理办法。要加强管理,严禁乱开荒、私自打井等违法行为,坚决守住水资源红线。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稳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二)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要继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农户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牧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稳步推进农村牧区土地集体所有权、农牧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全面推开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工作,满足“三农三牧”发展金融需求。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管护长效机制形成。全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根据各旗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的产权,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全市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使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四)注重市场引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以养代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格局。种植业方面,按照“稳粮、扩经、增饲”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压减商品玉米种植面积,适当扩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加快形成“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养殖业方面,继续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战略,全面启动肉羊选育和肉牛改良工程,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肉牛存栏比例,发展壮大生猪、家禽养殖业。稳步推进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加快发展羊绒产业。
(五)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品牌,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努力打造蔬菜、乳品、绒毛、肉类等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培育现代农畜产品物流产业,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完善现有农畜产品产地市场功能,筹建网上农贸市场、冷链流通仓库,逐步建立健全“电商平台+精品馆+零售体验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提升区域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水平。充分发挥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林牧渔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加强标准化生产。坚持质量兴农兴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建立健全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标准化生产评价办法,开展特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加快提升我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公信力。
(七)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适应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实施智慧农牧业工程,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牧业中,提高农牧业装备智能化程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推广、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继续选派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农村牧区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加快推进全市50个基层农牧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学单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注重发挥乡土农牧业科技人才作用,推行农牧民田间学校模式,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运用。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科技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
(八)加大专项资金的督查力度。为确保水利项目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切实加大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各旗区各类项目资金的专项督查和审计,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使各类项目专项资金能按时足额到位,确保我市重点水利工程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近日,bt365.me常委会对全市高标准节水条件下农牧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鄂尔多斯地处干旱缺水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17.2毫米,年蒸发量约2200毫米。全市水资源总量28.47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1.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2.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12.54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亿立方米),黄河干流初始水权7亿立方米。2016年度全市水资源公报用水总量为15.658亿立方米,其中农牧业用水11.4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72.8%。按照200万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24 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3;按照610万亩耕地资源计算,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467立方米,约为全国水平的1/3,属中度资源性缺水地区。
(二)节水灌溉情况。截止2016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25.18万亩,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39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75.2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52.42%,其中:喷灌138.86万亩、微灌70.91万亩、低压管灌65.51万亩。
(三)农牧业产业发展情况。在第一产业方面,鄂尔多斯市现有耕地面积618万亩。近年来,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6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0亿斤左右。201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655.7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77.84万亩,经济作物115.17万亩,饲草料及其他作物162.73万亩。粮、经、饲结构为58:17:25。粮食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277.5万亩,瓜果蔬菜播种面积34.09万亩,玉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畜牧业方面,近年来全市牲畜存栏稳定在1200万头只以上。2016年牲畜头数达1259万头只。其中,大畜存栏39.7万头,生猪存栏104.1万口,羊存栏1115万只,羊存栏占牲畜存栏总数的88%以上,牛存栏占牲畜存栏总数的3%左右。肉、乳、绒、毛总产量分别为17.5万吨、18万吨、2130吨、1.17万吨。绒产业中,优质羊绒约300吨左右,占绒产量的14.1%。
在农牧业第二产业方面,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5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2家、市级23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187家,总资产38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99.1亿元,完成增加值136.3亿元,实现利润48.4亿元,带动农牧户14.63万户。全市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5020家(国家级示范社20家、自治区级示范社44家、市级示范社20家),入社农牧户6.4万户,成员总数达17万人,注册资本209.3亿元,辐射带动农牧户74539户。全市培育生态型家庭农牧场4000余户、专业大户2760户。同时,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大型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2处。
在农牧业第三产业方面,全市现有以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为主的精品旅游示范点350个,以休闲采摘、赏花品果等为主的休闲现代农业园105处,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农牧户1.3万户,农牧民人均从休闲农牧业得到收入1250元,占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约为8%左右。
在农牧业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方面,通过近年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产业发展格局。即在沿黄河、无定河流域经济带,主要发展肉羊、肉牛、乳业、家禽獭兔养殖和瓜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在西部牧区,积极发展以绒山羊、细毛羊、饲草料产业为重点的生态效益型现代草原畜牧业;在城郊核心区,积极发展以休闲度假、赏花品果、采摘娱乐为主的休闲农牧业。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我市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摆在了突出位置。“十二五”以来,我市依托国家及自治区的多个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采用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措施,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先后实施了2010-2013年度自治区“四个千万亩”饲草地项目、2011-2015年度牧区节水示范项目、2011-2013年度中央财政第三批重点县项目、2012-2014年度中央财政第四批重点县项目、2010-2015年度二期水权转换项目、2011-2016年度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2014-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县项目、2016-2018年度土地出让金项目以及西北节水增效项目。
(二)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16年以来,全市种植业抓住国家玉米收储政策调整契机,大力推进玉米“粮改饲”,共调减压缩商品玉米53万亩,调减下的面积因地制宜增加了青贮玉米23万亩、优质牧草10万亩、瓜果蔬菜5万亩、马铃薯及杂粮杂豆等15万亩。养殖业积极实施“稳羊增牛”发展战略,全面启动肉羊育种工程,大力培育优质绒山羊、肉牛等产业,建成肉羊核心育种场1处、配种站25处、育种专业户25户、选育阿尔巴斯白绒山羊20万只、引进优质肉牛2028头。通过一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探,种植业在结构上更加优化,畜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提质增效型积极转变,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分工格局已见雏形。
(三)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提升。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撬动,有效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利益联结比例由2010年的25%提高到目前的42%;品牌化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培育农牧业产业化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49个,市级知名商标119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1个,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品牌经济占农牧业经济比重由2010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0%。
(四)做好土地流转,农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贯彻落实《鄂尔多斯市引导农村牧区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鼓励农牧民因地制宜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草牧场向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耕地和草原流转总面积达到175万亩和700万亩。建成现代农牧业节水基地318万亩,其中:在沿黄河、无定河流域建成土地集约经营基地279万亩,建成设施农业基地6万亩;在沿河农区建成肉羊、肉牛、生猪规模化养殖园区192个、养殖大户763个,发展现代渔业园区3万亩;在西部牧区建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1170户,配套饲草料基地30万亩。
(五)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成37个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组建了农牧业科技服务专项工作组,初步形成以良种繁育、绿色防控、高效节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的农牧业技术体系,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41%提高到目前的53%.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用水比例大、效率低,且灌溉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目前,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2.8%,高于全国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业用水比重偏大、用水效率偏低双重叠加,直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土地流转经营机制还不够完善,规模经营程度偏低,制约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前提,但是,鄂尔多斯市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目前全市大部分土地仍然由农户分散经营,工程难以统一摆布,作物种类和布局难以统筹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提高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成本。农牧民生产效益不高,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三)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工程管护运行水平有待提高。农田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但目前“重建设、轻管护”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的产权归属、管护责任、管护主体仍然不够明确,部分旗区水利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求,导致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农牧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在内部结构上,种植业以玉米为主的“一粮独大”和畜牧业“一羊独大”的格局明显,优质饲草种植规模不大,不能满足为养而种需求。在品质结构上,农畜产品优质比率低,名优特产品不足,特别是优质羊绒产量偏低。
(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牧民增收作用有限;大多数农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0%,与发达地区的80%相比仍有差距;农畜产品品牌杂乱,缺乏叫得响、竞争力强的品牌,品牌整合力度不够;优质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卖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六)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监管能力不足,队伍不强;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追溯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标准,农畜产品安全可追溯的种类少。
(七)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基层科技服务站建设缓慢,基层农技推广改革滞后;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推进力度不够,科技服务不能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服务三农三牧“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加强组织领导,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类节水灌溉规划,合理确定工程布局,加快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制定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意见和相关管理办法。要加强管理,严禁乱开荒、私自打井等违法行为,坚决守住水资源红线。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稳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二)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要继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农户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牧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稳步推进农村牧区土地集体所有权、农牧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全面推开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工作,满足“三农三牧”发展金融需求。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管护长效机制形成。全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根据各旗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的产权,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全市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使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四)注重市场引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以养代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格局。种植业方面,按照“稳粮、扩经、增饲”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压减商品玉米种植面积,适当扩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加快形成“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养殖业方面,继续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战略,全面启动肉羊选育和肉牛改良工程,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肉牛存栏比例,发展壮大生猪、家禽养殖业。稳步推进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加快发展羊绒产业。
(五)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品牌,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努力打造蔬菜、乳品、绒毛、肉类等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培育现代农畜产品物流产业,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完善现有农畜产品产地市场功能,筹建网上农贸市场、冷链流通仓库,逐步建立健全“电商平台+精品馆+零售体验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提升区域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水平。充分发挥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林牧渔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加强标准化生产。坚持质量兴农兴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建立健全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标准化生产评价办法,开展特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加快提升我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公信力。
(七)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适应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实施智慧农牧业工程,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牧业中,提高农牧业装备智能化程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推广、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继续选派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农村牧区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加快推进全市50个基层农牧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学单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注重发挥乡土农牧业科技人才作用,推行农牧民田间学校模式,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运用。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科技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
(八)加大专项资金的督查力度。为确保水利项目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切实加大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各旗区各类项目资金的专项督查和审计,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使各类项目专项资金能按时足额到位,确保我市重点水利工程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