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bt365.me官网!

搬迁转移敢为先 创业致富女能人

  • 发布日期:2013-05-20
  • 文档来源:朱毅宁
  • 作者:

——记市二届人大代表乌云

乌云,女,蒙古族,1980年出生于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拜图嘎查的一户普通牧民家庭。在“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宏志不在牧区带头转移

乌云所在的拜图嘎查位于上海庙镇东北部,嘎查境内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属于典型的干旱硬梁缺水区,由于超载过牧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草场沙化、退化严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006年,镇政府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和“三区”发展规划要求,决定首先在拜图嘎查建立38万亩生态自然恢复区。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刚实施时,农牧民有很多的顾虑,最担心的就是草牧场承包经营权被集体收回,转移出去找不到务工的地方,认为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守着草牧场,靠天吃饭过日子。当时拜图嘎查有187户农牧民,转移搬迁工作难度很大。作为人大代表的乌云得知情况后,主动与镇政府取得联系,耐心细致地去做农牧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刚开始就连乌云的丈夫也很不理解,当时她家有5000多亩草场,养着200多只羊,一家人的生活也比较富裕、自在,小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丈夫已感到很满足了,对于转移出去干什么,靠什么养家心里很迷茫。其实观念比较开放的乌云早就萌发了走出牧区这个小天地、跨入市场做生意的念头她决定首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帮助丈夫冲破传统的禁锢观念思想,为拜图嘎查搬迁转移带个好头。丈夫的思想工作做通后,乌云又开始忙着走村串户反复宣传生态恢复、人口整村转移的重大意义,她到农牧民家中,坐在炕头上和他们唠家常,讲外出务工的途径,算前后对比帐,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走出牧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2008年,乌云第一个从生态自然恢复区搬迁出来,为拜图嘎查搬迁转移带个好头

身教胜于说教艰苦创业

乌云瞅准上海庙地区进驻企业多矿区务工人员大量进入的机遇,拿出婆婆分家时给的2万元,承包了靠近矿区的一家小餐馆,搞起了“牧家乐”餐饮业。为了办好“牧家乐”,乌云一改餐饮行业固有的那种坐堂经营的作风,多次带着厨师、服务人员去外地拜师学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经营质量可口的饭菜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光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乌云经营的餐馆面积扩建到450平方米,现有14名员工,年营业额达50多万元,成了上海庙镇远近闻名的“草原人家蒙餐城”。乌云的发展经历表明,在政府优惠政策下,通过辛勤努力,农牧民转移搬迁出去天地更加广阔。身教胜于言教,在乌云的影响下,许多农牧民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纷纷转移创业。

致富不忘乡亲扶贫

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乌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她先后在自己的餐馆里安排了23名从生态自然恢复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不仅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使他们的年纯收入提高到了1.5万元。乌云虽然不是嘎查的村官,但她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农牧民的困难和疾苦。在富了的同时,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那片热土。嘎查有个贫困户,家中人口多、劳动力少,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无着落,生活没有保障。乌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三番五次地上门启发开导,帮助找致富门路,并主动借钱帮助他们发展舍饲养殖经过乌云一年多的帮扶,这户牧民很快脱了贫,走上了致富道路。乌云是个热心人,是她家周围农牧民的主心骨,农牧民只要遇到困难,乌云再难也会出手相助。周围农牧民有话愿意对她说,有事愿意找她办,有苦愿意向她诉,就连夫妻吵架、婆媳翻脸的琐事,都愿找她帮助和解,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编外村主任”。这些年来,她就是这样奉献出发自肺腑的真情和炽热的爱心,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睦邻友好、互助互敬的邻里关系。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芒”。乌云正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现了一位人大代表的风采。

付出就会有回报。1999年以来,乌云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嘎查“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优秀妇女”。同时,她是鄂尔多斯市第二届人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